返回 尘沙风中转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八十一章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落秋中文网]https://m.luoqiuxs5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但体即是水,水与波是不一不异。这里的‘照见如渡船,‘五蕴如大海,‘皆空如彼岸。即依此般若渡船,渡过生死苦海,到达涅盘彼岸。金刚经说:‘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‘见诸相非相即‘照见五蕴皆空。如果照见五蕴皆空,那么自性大光明宝藏,便全体现前了”

    悟武道;“师伯,我明白了。不过我犯下这么多罪行,少林能收留我,我实在是很感动,此生不求成佛,只求能洗涮自己的罪过。”

    觉慈道;“阿门陀佛,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,你既然放下了屠刀,那你就是佛了。”

    觉慈接着道;“‘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,是简略之词,其内容即十二因缘,以前者为因,后者为缘,即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名色缘六入,六入缘触,触缘受,受缘爱,爱缘取,取缘有,有缘生,生缘老死,所以叫十二因缘。‘无明是过去世的无始烦恼;‘行是依烦恼所作的行业;这二者是过去因。‘识是受胎的业识;‘名色是在胎中尚未成形,识心叫名,胚胎叫色;‘六入即有了六根,就将出胎;‘触是二、三岁时,不识苦乐,而能接触外境;‘受是六、七岁时,能感受苦乐,这五者是现在果。‘爱是十四、十五岁时,生起强盛爱欲;‘取是到处求取;‘有是有种种新业。这三者是现在因。‘生是随业受生;‘老死是有生必有死。这二者是未来果。所以这十二因缘,包含著三世因果的道理,总不离惑、业、苦三道。凡夫是顺生死流,即从无明缘行,行缘识,顺次相缘,以至老死,是流转门。缘觉从十二因缘悟道,知生死根本在无明,故首先灭去它。‘灭就是尽的意思,无明灭则行灭,行灭则识灭,乃至老死亦灭,便是还灭门。缘觉观察十二因缘流转,还灭二门,了脱生死,而证辟支佛果。(辟支译为缘觉或独觉。)[1]

    ‘四谛即苦、集、灭、道四种真理。就是说生死苦果,是由惑、业集合而生,所以说‘苦、集;寂灭乐果,是由修道断惑所得,所以说‘灭、道。‘苦、集是世间因果;‘灭、道是出世间因果。知‘苦便应断‘集,慕‘灭便应修‘道。小乘弟子闻佛声教,悟‘四谛理,断见思惑(简单说来,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与疑,叫见惑;贪、嗔、痴、慢叫思惑),而出三界分段生死,即阿罗汉(意为杀贼、应供、不生)。[1]

    今菩萨以般若观照,一切皆空。在真空实相中,不但凡夫所执之蕴、触、界,皆不可得,即缘觉所观的十二因缘法,声闻所观的四谛法,亦皆不可得;乃至菩萨六度万行,其能证的智慧与所得的理体,亦皆说无,即都不可执著,都归于空。若执著有智有得,仍不离法执、法见,仍有挂碍而非究竟。所以金刚经说:‘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又说:‘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即不应住著于一切法,而生清净心。总之,自凡夫以至菩萨,自五蕴以及智与得,都不可取著,因诸法本空,无所得故。这正说明,此经是大乘法门,不仅破凡夫我执之病,并破二乘法执之病,乃至无智亦无得。修行到这一境界,寂照现前,了知本无生死可断,亦无涅盘可证,我法二空,一切无著,便证入大自在之境了。(‘无智亦无得一句,有些解释仍作为空声闻乘法,而按文势,作为空菩萨乘法,更觉圆融完备。

    ”

第八十一章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