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我与皇叔解战袍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28章 第三十二章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落秋中文网]https://m.luoqiuxs5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淮王性命垂危——这消息一夜之间传遍了长安城中所有朝廷大员、皇亲国戚们的耳朵。

    据闻那夜宫里潜进了刺客,不仅伤了皇帝陛下,更险些将正要出宫的淮王一行人就地格杀。淮王本就剧毒缠身,这下贸然动武,更是激发了体内的毒性,彻底倒下了,眼下是九死无生,只吊着一口气。

    连日来,淮王在病榻间挨个接见了京师三大营的将领,已经有些交代后事的意思。

    这下子,所有人心里都多多少少产生了点想法,尤其兵部众吏,着实是犯了大难。

    淮王身强体健的时候,所有人都怕他、防着他,生怕他哪天兴头一起,带着他麾下那十几万大军杀进皇宫里来,干掉延平帝,自己坐龙椅。

    毕竟,今时不同往日了。建昭帝在的时候,尚且镇得住这位武神降世似的七王爷。他可以是一名良将,可以战功彪炳,甚至是统领四境,只要他有那个能力。

    然而建昭帝猝不及防地崩了,所有人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,紧接着便迎来了尚未及弱冠的新帝,身无寸功,才干平平。但凡胸中有些成算的,也实在昧不下那个良心赞他一声好。

    无他,有永安、建昭二帝珠玉在前,这位新上任的延平帝着实有些太过于平庸了。

    永安帝铁血手腕,在位时曾一力提拔了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将领。事实证明,这位杀伐决断的君主的确是眼光独到,那些被他扶植起来的将领最后无一不是镇守四方的封疆之臣,更出了段鸿轩这么一个百年难遇的不世将才。

    良将济济,群星荟萃,那是最好的时代。永安帝一生都在致力于守疆拓土,任用诸将平吐谷浑、抗吐蕃,令党项俯首称臣,退十六部于匈奴龙庭之北——煌煌功业名垂千秋。

    建昭帝的性情比之其父要平和得多,更擅制衡之术。他在位时,国库的充盈程度达到了大晏立国百年之最,并与西域诸国订立了通商协约,重新打开了古贸易之路。

    于武功上,建昭帝固然不如其父,然而论及文治,却要更胜一筹。江山承平,除了十六部这一盘踞北疆近百年的心腹重患之外,再没什么可忧虑的了。然而即便是北疆之患,有了淮王接替退隐的段将军之后,也不再是难解的局面。

    少年人接过了段将军肩头的重担,也一并接过了绝世名将的赫赫威望与铁血丹心。

    到如今,十年只在一转瞬,终究是物是人非。

    昔日的名将们或埋骨沙场,或老病交加,宛若夜幕将尽之时,群星隐退,迎来的却不是一个光明璀璨的时代,反而像是进入了一个被庞大阴云所笼罩的、更深更暗的长夜。

    犹如潮汐涨落,大晏空前的辉煌仿佛是终结在了建昭帝闭上眼的那一刻。这位风流多情的帝王带走了大晏最后一丝繁盛的鲜活气,却没有留下足够多、足够出色的子嗣。仅仅半年的光景,吐蕃卷土重来,兵压西境,十六部虎视眈眈,伺机欲动。

    然而朝中将才凋零,再无永安帝乃至于建昭帝时的盛景。

    只剩下一个淮王,也不过是疾风骤雨中摇摇欲坠的一盏孤灯,眼见着就要熄灭了。

    兵部原先还得了皇帝的明示暗示,千方百计地要削淮王的兵权。然而淮王其人不婚不娶,不结党,不营私,从未行差踏错过一步,兵部就是想夺权也找不到由头,只能徐徐图之。

    好不容易想出个换将的借口,打算趁着秋收后京营与边军换防的机会,将淮王的那些老部下统统调去北边,留下淮王这个光杆统帅,派去西境统领那两万通轨军,这事情就算是成了。且不论合不合情,合法就够了,任谁也挑不出错来。

    可这计划到底是没有执行下去的机会了。到得这时候,兵部反而没了章程,对眼下的局面一筹莫展。

    接连两次不遗余力的刺杀,足见十六部对淮王的仇恨与忌惮之深。越是这样的时刻,越得小心提防,只因若当真让刺客除掉了淮王这具守护北疆的铁盾,下一步,兴许便将迎来十六部的大举入侵。

    淮王活着被调往西境,与他就此殒身,其中的意义截然不同。

    朝廷可以不用他,却不能没有他。

    兵部诸吏讨论来讨论去,最终也没有定下对淮王的策略。既未收回其兵权,也未再提及调令的事,竟是默认了一切保持原状。

    兵部侍郎将折子呈上了徐肃的案头,老尚书只看了一眼,没有说好,也没有说不好,像是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般,只在侍郎转身离开后说了一句:“风雨欲来……”

    风雨欲来。

 &nbs

第28章 第三十二章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