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章 人心[1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落秋中文网]https://m.luoqiuxs5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第25章 人心
上都。
朱升府内。李荣饶有兴群.问这朱升。地盘大了。人心人也就乱,虽有抬旗,分钱财,蒙古还好,汉人吗。
女真要想让他们同仇敌忾。有点难。
朱升,抬手昂辑看相李荣说道,将军你放心,明天庭会,不才自有办法。
李荣,一愣,抬手指着朱升你啊。你啊、有趣,哈哈哈
于是,便有今天这一番意义深远。。上都之会
堂内。只看到白衣飘飘朱升说到.
集会不但是指有密谋对抗性质的集会,高丽和中原一样,崇信佛教。受蒙元有以喇嘛为帝师传统的影响,蒙古诸王也拜的大都,上都诸地,几乎每座城池里,都有寺庙。邻近山上,庙宇更多。
严禁聚众集会,也包括了寺观僧道。信徒聚会不得超过十人。并且禁止在乡镇村集买卖的“集场”、以及城市瓦当勾栏内有唱词聚众的勾当。
实行夜禁,夜间不得点火烛。所谓“一更三点,钟声绝,禁人行。五更三点,鼓声动,听人行。”有公事急速及丧病生育之类不在此限。违者笞三十,有官者笞一下。夜间因公外出,要执有官府的信牌。
这两条,朱升都是照搬蒙元旧例,李荣深知其利弊。短时间内,利大于弊。确实有利镇压地方。无不允之,只是修改了一点,他道:“严禁集会、实行夜禁,固然势在必行。但是,居民生活不能没有半点乐趣。勾栏说书卖唱不禁,许之,其内容需得由官府指定。”
在座的,除了洪洗象,都是精细人。李荣一说,无不称妙。潘晓拍腿,高叫佩服,道:“大人此策,大智慧,一般人想不到。”捧了李荣,不动声色地贬了朱胜,一举两得。
他自告奋勇,道:“小人不敢自夸,话本小曲儿,稍有涉猎。大人但把此事交给小人,拣选合适,必叫大人满意。”
李荣点了点头,除了吴鹤年,还真找不着第二个合适人选。叮嘱道:“切记,两个原则。我看书*斋第一,突出我中原蒙古,女真为兄弟,本为一家;第二,多寻些《窦娥冤》之类的。”
《窦娥冤》这出戏,在中原传唱极广,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。可以借助这类戏剧的感染,潜移默化,将矛盾指向穷富对立。
李荣想了想,不能搞的太刻板,如果蒙古人因此产生抵触心理的话,得不偿失;补充道:“除了以上两种,也可以偶尔穿插一些轻松娱乐的曲子。”
考虑到大部分的土著不懂汉语,他交代张玉:“吴同知高丽话不精,怎么把汉语翻译成蒙古话,如何让土著的说书先生、卖唱戏子学会,罗张玉得多出把力。”
张玉一叠声道:“将军放心,将军放心。”
李荣提点潘晓:“要把它当作大事来办,十日之内,把话本、唱本整理好,交给我看看。”具体到细节,吴鹤年提出,兵荒马乱的,城中先生、戏子不多,是个问题。李荣考虑了一下,道,“蒙将军部属蒙卒中,不少贱民出身,其中会有说书卖唱的,我会给他命令,挑选出来,交给总管府。”
讲到这儿,灵机一动,何止居民生活乐趣不多,军卒的乐趣更少。除了角抵、射柳,大可以再补充些娱乐活动。
他微一思索,考虑成熟,改变主意,道:“挑选出的蒙卒,特别成立一营,名之为乐营。依然属军籍,可以暂时借调给你。地方艺人,你尽快去培养、补充。”
潘晓应是,保证:“一个月内,必能叫大人看到第一场戏。”
他们商讨的时候,朱升在一侧只管翘着腿,饮茶品茗。他口味刁,只喝襄阳隆中茶,李荣没有,他随身自带。见他们讨论结束,才开口道:“治安三条,只要实行有力,眼下来看,足能保地方无事。
“地方既安,农耕就需得抓紧。宁远诸城的荒田抛地,占了十之七八,即便双城也没有完全开垦完。小可建议,双城总管府下,设立劝农司,专设劝农使,负责各城的垦荒、耕桑。劝农使人选,可由将军一样从军中选挑务农出身的士卒担任。转军籍,为官籍。”
地荒着不种,有几个原因。一个因为打仗,地主跑了、或者死了,土地就荒下来了;一个是因为佃户们跑了、或者死了,地主空有大片土地,找不来人种;一个是因为耕牛、种子缺乏;最重要的一个,是因为战火不息,加上赋税沉重,人无法安心种地。
地种下了,能不能熬到秋收是个问题;熬到秋收了,能不能收获入仓是个问题;熬到收获了,除去上缴地主、国家的租赋,能落到自己手中的有多少,够不够活命?是个问题。
所以,劝农耕桑,不是一句简单的话,也绝不是设立一个劝农使就可以解决的。朱胜在其下很详细地列出了针对各种会出现问题的种种对策。
这个方面,洪洗象和潘晓,也是很有发言权的。他们两个,一个老本行,一个本地土著,了解实情。结合朱胜的对策,几个人各抒己见。
地主跑了或者死了的,好解决,包括原本的官田、学田等等在内,其中荒一年以上的土地全部收为公有。现有在无主土地上耕种的,承认其土地拥有权,给大宋田契。投诚官员、大户的土地,不动。这一条,各城其实在破城之后不久,就已经办过了,
公地又分为两份,五成给贫者,二成给有功将士,三成留作军田。有些城市丁壮极其缺乏,地分不完,留下来招徕流民,凡有流民定居,免除第一年租赋。逃亡的地主们,第一年内愿迁徙回来的,得尽先耕种。
各城租赋不均,高的达到七八成,佃户、农夫交完租赋,手头上基本就没了余粮。出现荒地,佃户逃亡的原因就在这里:耕地、不耕地,一样的没粮活命;耕不如不耕。
针对这个症结,邓舍已经下令,降低租赋,收什三。地方大户九成被杀;剩下的一成保命不及,没人敢反对。顺顺利利地推行下去。
种子缺少没关系,秋收一过,粮食充足,完全可以由官府出面,调拨种子,分配各城。就是耕牛、农具不太好办。诸城中本来耕牛就少,前番依照朱胜的谋划,克城之后,又掠夺了大部分回上都。对沈阳等地更是雪上加霜。
怎么办?
“还回去是不可能的。这是既定的策略,不能变。”朱胜也犯了踌躇,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
潘晓很自觉,主动道:“小人家中,耕牛还是有一些的,愿意捐助出来,给无牛之户使用。”多难得的一个表忠心的机会,他不肯放过,又由己及人,道,“城中大户人家,也多有空闲耕牛,大人同意的话,小人可以劝说他们拿出来,一并交给官府分配。”
邓舍道:“潘治中大公无私,我很高兴。”随口表扬两句潘晓诚惶诚恐,心里高兴,笨嘴拙舌地道:“为大人分忧,小人本分。”
洪洗象道:“即使有了大户耕牛,小人估计各城中,肯定还是地多牛少,不敷使用。”毕竟他干地方官儿干得久了,熟悉县乡情况,有大量的实地经验,眼前一亮,想到个主意,道,“大人,不如把各城耕牛、农具,全部拢在一起,以村社为单位统一调配使用。或者,可以稍解燃眉之急。”
他这主意,叫李荣更是眼前一亮。
上都地方原本的户长制,已经粗略改编为了保甲制、坊里村社制。邓舍想了想,赞同吴鹤年的意见,道:“一社五十户,有点少。以两社为一大社,每大社,成立一个合作社,归各城劝农使管辖。集中耕牛、农具、种子,计划调配。不足的,可以向上都申请,酌情给之。”沈阳也一样.
他更进一步联系到各城因了战乱,商贩稀少,城市里还好一点,尤其村社,货品流通困难,道:“耕牛之外,官府也可以给每大社一些生活物资,粮油布盐之类,卖给村民。价格由双城总管府统一制定,不能高。”
他征的兵有从城市里来的,更多来自村社。虽然给他们家中都分了土地,但是想就此换回他们的绝对忠心,不容易。送佛到西天,干脆政策再偏斜些许,又道:“耕牛使用先紧着军户人家;军户人家丁壮不足的,合作社出劳力,帮助耕种。粮油布盐对军户半价优惠。
“逢有节日,乡村各社需得由劝农使亲自出面,给军户人家送些物事慰问。不拘厚重,情到即可。两斤盐,三斤果子,就行了。城中坊里的里长甲生,依例照办。每城中,也要按照坊里,设置合作社性质的商铺,交通物流,可名之为,……”一时想不到合适的命名。
洪洗象笑道:“听大人的意思,合作社其实是代官府平衡物价、交流货通,何不名之为代销店?”
李荣一笑,同意。洪洗象皱了眉头,道:“大人本意是好的,目前也的确需要这些官办商铺。只是,大人有没有想过,万一军户人家买了东西,自己不用,倒手专卖的话,官府可就亏了。”
李荣还真没想到,洪洗象看他语塞,忙呵呵一笑,道:“智者千虑,必有一失;愚者千虑,必有一得。小人有一得,似可稍补漏洞。”
他真会说话。李荣笑了笑,道:“你且讲来。”
“不如定量给之。每军户人家,每月按口给定量的粮油布盐,超出其数的,平价买之。这样,大人的情意也到了,也不怕有刁民钻空子。”
“甚好。”
第25章 人心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