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我的个人抗战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21章 写日记的拉贝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落秋中文网]https://m.luoqiuxs5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(感谢书友航海学院学生在12月9日打赏了100点起点币)

    (感谢书友我是色兔子在12月9日投了12张推荐票)

    (感谢书友暗暗_啊啊在12月9日投了11张推荐票)

    理想很美好,现实很残酷。

    来到金陵女子中学,我才知道我自己的救人计划是多么的异想天开。

    我根本不可能劝离任何一个女孩子。

    因为女中的老师和学生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着支援前线。

    民众捐赠的慰问品,被分类成大堆。

    女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,分组干活。

    有的人缝制物品袋,有的人负责装袋,有的人负责把物品袋送往前线阵地。

    操场上设了几个帐篷,有几十个女学生在学习战场救护。

    姑娘们的脸上全是坚毅和快乐的神情,她们愿意为保卫首都做出自己的贡献。

    我不可能劝离她们,甚至我不敢说南京守不住,我怕被她们群起攻之打死。

    我又去了一趟师范学校,情况也是差不多。

    很多师范女生在学习和演练战场急救,来自医院的护士在手把手教她们。

    我感到一种无力感,脚步沉重地回程往船帮分舵方向走。

    不知道走到了哪条路,我忽然看见一座宅院,大门口挂着一个木牌,上面写着: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。

    我像看见亲人一样,激动坏了。

    南京沦陷前,我没有办法劝离城里的女孩子们,但是八路应该有办法。

    我跑进大门,渴望看见我熟悉的八路军们在办事处里忙碌,我要向他们求助,但是眼前的场景让我有些意外和失望。

    整个办事处已经空了。

    我向路人打听了一下,有人告诉我,11月19日八路军办事处的人撤走了。

    我心里重重叹气,好不容易找到了亲人八路军,结果人家撤退了。

    刚刚有了一点希望,又破灭了,我心情沉重地走在路上。

    漫无目的在南京城里逛了很久,忽然我看到了一个招牌:起士林·巴德尔糕饼店。

    哎哟!这个名称我又似乎有点印象。

    我努力在记忆里寻找碎片。

    忽然,我想起来了!

    

    前世我看过一些作品,既有书籍也有影视剧,例如《拉贝日记》。

    里面介绍了一件重要的事情,与南京大屠杀有关。

    在南京城沦陷之后,24名外国人在南京设立了难民区,收容并保护了大约25万中国人。

    这24名外国人当中,最著名的就是《拉贝日记》的作者约翰·拉贝,他是德国人,现在他供职于西门子公司驻南京办事处。另一位比较出名的人是丹麦人辛德贝格。

    在12月13日南京城破时,城外和城里的中国人形成了人数庞大的难民。拉贝和辛德贝格分别主持了大、小两个难民营。

    拉贝的难民营在南京城区,四面以马路为界,南为汉中路,东为中山路,北为山西路及其以北一带,西为西康路。界内分设交通部大厦、华侨招待所、金陵女子文理学院、最高法院、金陵大学等25处难民收容所。

    拉贝的难民营保护了大约25万中国人。

    辛德贝格的难民营位于江南水泥厂。这座工厂的设备来自德国和丹麦,德国人京特和丹麦人辛德贝格是两国资方的员工,被派驻在江南水泥厂。

    南京沦陷之后,辛德贝格和京特的难民营收容了2万中国人。为了不让日本飞机轰炸该区域,辛德贝格在厂房屋顶上用油漆绘出一面约1350平方米的丹麦国旗,从空中就能清楚地看到。

    辛德贝格曾说过:“我想这一定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面丹麦国旗。”

    后世的史学家相信,如果没有这24个外国人留下来进行营救,恐怕南京遇难人数就不会是30万,而应该是40万、50万,或者更多。

    

    起士林·巴德尔糕饼店让我想起了拉贝,因为这家糕饼店的一位工作人员是拉贝的伙伴,他名叫曹迪希,也是德国人。

    前世我看《拉贝日记》的时候,阅读过24个外国人的名字,除了几位领头人给我留下印象,其余大多数人的名字和工作单位我都没有太深的记忆。

&

第21章 写日记的拉贝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