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新科学时代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99章 芯片设计之难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落秋中文网]https://m.luoqiuxs5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发科和麒麟,虽然差距有,但并没有所说的那么大啊。

    事实上,这种对比完全是找错对象了。

    对比的这些都是经历生死之争,然后活下来的,即便活得再差,那也是活下来的。

    但凡能在芯片的激烈竞争中活下来的,怎么可能会有很差的?

    真正差的都死了。

    比如德仪,比如……松果。

    松果出了一代澎湃s1,算是成功了,但也再也没有了后续,s2跳票了一年又一年,直到现在也没见到踪影。

    为什么?

    性能实在太差,功耗实在太高,用户不买账。

    再设计s2的时候,光是流片的成本松果就无法承担。

    芯片设计,即便前期设计的再严谨,动态验证静态验证做的再完善,试制、流片的时候也是有失败的可能的,而且可能还不小。

    而越高端的制程,流片的成本越高。

    台积电公布的5nm流片成本,一次三亿元。

    这敢要流片失败几次,几十亿就没了!

    别说松果了,就算是华为,就算是高通,就算是三星英特尔也承受不起这样的流片失败。

    所以,芯片设计的原则也是必须谨慎再谨慎,失败一次损失的那都是巨额的金钱啊。

    像华为麒麟,每一代的芯片就是流片两次。

    第一次,必须确保成功。

    确保成功就意味着要更谨慎、更谨慎,谨慎就是保守,就会牺牲一些性能。

    第二次,那就是冲一把,更激进,尽可能提升性能,但这样一来,失败的可能就大了。

    高通应当也是如此。

    所以我们看到,这么多代的芯片,有的时候下一代比上一代性能提升的多,激进,有的时候提升的却比较缓和,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。

    提升缓和的,那是因为第二次失败了,用第一次保守设计的样片进行的量产。

    激进的,当然就是第二次成功了,用激进的方案进行的量产。

    这其中的差别就很大!

    刘博对这种情况当然也很清楚,逻辑电路说起来很简单,但几十亿上百亿个晶体管一起,谁能保证全部不出问题?

    又有谁能够保证上百亿个逻辑电路的运行都是高效的?

    没有人!

    所以,芯片的设计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尝试,一次又一次的验证。

    现实静态验证,然后动态的仿真验证,验证到了最后确认没有问题了,还要进行流片试制。

    真正的样片拿到手里了,测试通过了,完全没有问题了,那才能叫真的成功了,能够量产了。

    能够量产了事情就完了吗?

    开玩笑!

    几大巨头,英特尔高通包括麒麟量产的芯片多多少少都翻过车。

    尤其是高通,骁龙810,那可是创造了火龙的称号,这车翻得也是不轻。

    即便是量产型的芯片,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瑕疵。

    为什么他们不再去改进了?

    开玩笑!

    流片一次几个亿!

    再说了,时间也来不及了。

    由此可见,芯片设计之难,难于上青天,这话一点儿也不夸张。

第99章 芯片设计之难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