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易中天中华史:禅宗兴起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2章 佛教中国化(3)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落秋中文网]https://m.luoqiuxs5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茶味就是禅意吗?

    是,又不是,既不是“是”,也不是“不是”。

    明白了这一点,才真正懂得“茶禅一味”,也才能真正懂得大珠慧海。实际上,所谓“饿了就吃,困了就睡”,并不完全是顺其自然,更重要的是发现自我,因为佛性就在每个人的心中。通往心灵之路,就是通往自由之路。

    可惜这很难。

    有一次,一位僧人向兴善惟宽请教。

    那人说:请问大和尚,道在哪里?

    惟宽说:就在眼前。

    那人说:既然就在眼前,我怎么看不见?

    惟宽说:因为你有“我”,所以看不见。

    那人说:那大和尚你,看得见吗?

    惟宽说:又有你,又有我,更看不见。

    那人说:没有我也没有你,就看得见了吧?

    惟宽说:没有你也没有我,谁看啊?[26]

    这才真是精彩之极。

    改变中国

    兴善惟宽的问题很难回答。

    我们知道,禅宗一贯主张:心即是佛,佛即是心;心外无佛,佛外无心,叫“即心即佛”。也就是说,一个人要想成佛,就得观照自己的内心,发现自我,找回自我。[27]

    然而前提,却是破除自我。因为要觉悟就得破执,首先要破的恰恰是“我执”。我,是一个人最容易执著也最难以破除的。正是“我”蒙蔽了佛性,破我执才能见真佛。兴善惟宽说你有“我”所以看不见道,原因就在这里。

    问题是,既然“我心即佛,佛在我心”,那又怎么能不承认“我”?任何人类心灵,都是以自我意识为前提的。无我则无心,无心则无佛。何况“我”都没了,成佛做甚?

    大约也只能“忘我存佛”。

    其实这并不容易,没准就会弄巧成拙,比如法号玄机的唐代某比丘尼。她去挑战雪峰禅师时,雪峰曾问:你这个“玄机”一天织多少布?她的回答竟是“寸丝不挂”。然而走出山门才三五步,自以为雷翻雪峰的玄机就被突然叫住。

    雪峰说:玄机师太,袈裟拖在地上了。

    玄机马上回头看。

    于是雪峰说,呵呵呵,好一个“寸丝不挂”![28]

    破执,忘我,岂非很难?

    正因为难,这才有了公案。

    公案本指官府的案牍,或待审的案件。由于禅宗认为启迪智慧和辩论教理,就像衙门断案、老百姓打官司,所以把前辈禅师判断是非迷悟的案例也称为公案。雪峰禅师和玄机师太的故事就是,法演与克勤

第12章 佛教中国化(3)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